崇拜场所也不一样吧?
答:世俗教育是户外席地而坐,鸟鸣花香,多种信息源入眼入心,方便独立思考。教会活动是室内,被称为教室,封闭建筑,物理切断室外信息源,方便停止独立思考,只单向接受旨意,更大一些规模的活动还需要礼拜,地点在大礼拜堂,被称为大礼堂或礼堂。

相关内容


为啥看不到网上传教的啊?
答:洗脑的要诀是信息屏蔽啊,国际互联网是开放空间,做不到单向灌输,且受众可以选择筛选过滤信息,更能随时下线关机,随心所欲切断信息传播,传教是要在密闭空间的,俗称礼堂的大礼拜堂、寺庙、会议室、教堂、教室......一般会选择在密闭空间。

baba,落后分子会怎么样啊?🙇🏻‍♀️
答:更高级的礼拜堂拒绝录取,流落于世俗,被排除在系统之外。

baba,为什么要全家人一起收看啊?🙇🏻‍♀️
答:白天去礼拜堂时祭司要考的,书面作答,一问答不上来就是落后分子啊,是个闭环系统。

baba,更高级的礼拜堂录取率有多少啊?
答:看祖上履历,死刑是门槛,够得上凌迟的是优秀,祖先为教会造过反打过圣战十字军东征的,子孙免试,捐过土地房产捐过钱的次之,剩下的,让其子孙自己展示才艺,海选一些。

Baba,亚美利加有没有席地而坐教学的?
答:坐累了就趴地上听,教室面积大,桌椅少,宽敞地方多,同学们一起趴着坐着蹲着......年纪虽小,但各种姿势都解锁了,笑。

baba,特别古老的建筑为啥看不到啊,史前的那种。
答:建筑不一定建在土地上和土地下啊,你看阿鲁维尔那颗千年大橡树,上面就建有两座礼拜堂......更久远的时代,人们在树上建过村庄,高大的树木承托了很多美好时光,晚间一些树木流光溢彩,放出光华,与星光交相辉映,生机勃勃的地球。

都被抄过来了,简直就是山寨嘛😂
答:学习知识是在山好水美的地方席地而坐,或游学博采众长,只有宗教集会是在密闭的室内,排除外界自然干扰,卸下分辨是非的能力,专心感受温暖吸收能量...后来世俗有了教室、会议室,用于高效开盖统一思想...人类社会这些,哪有啥原创,笑。

Baba,男人们聚在一起做什么?
答:和华夏古代一样,席地而坐,大家一起坐在地上吃饭聊天,歪着躺着的都有,人多的时候没那么大桌子,椅子也不适合久坐闲聊。

师尊,我在北欧海盗国,已经不让我孩子上学了,当地华人群不少在托国内捎口罩来,古时候遇到瘟疫也会失学吗?

答:集体失学是平均主义的产物,满清时期有私塾啊,四合院的一角就是学堂的位置,宗亲或邻居家孩子们坐一起上课,再远点的时代不用被关在笼子里,山水泉林之间席地而坐,亭台楼阁倚栏远眺群山云雾,鸟语花香的各种景致,夫子叨叨叨的没完,学生们神游八荒之外,有的是飞行模式,有的早已电量耗尽关机,过一会儿体能差的同学迟到了才爬上来,气喘吁吁大汗淋漓的听夫子训诫,于是大家纷纷把自己重启一下,看看热闹......开放式教学环境,空气好,无毒,笑。

前几天还看到街道人员因为要求把地面扫干净而被网爆的视频
答:臭水沟里生活惯了,被捞出来当然缺氧......古代起居环境讲究一尘不染,因为古人有席地而坐的传统......

跪问,看您的推算洗脑吗?
答:粉丝倒是挺想的......笑。想啥呢,洗脑那是要隔绝信众外界社交,在封闭的环境内灌输,切段其他信息源,禁止接收外界信息,不能使用手机电子产品纸质书籍,也不能讨论质疑,精神控制与肉体约束配合进行......一直都是自由获取信息的开放状态,笑。

师尊,那些反社会人格是怎么形成的?
答:选拔祭司培养,从小集中封闭管理,切断正常感情表达,集中灌输优等意识,成年后是极端自恋型人格,把困苦归因于信众,不断让信众忏悔赎罪,但因为对信众有超越世俗的爱,也相信地狱,所以打骂经常,但不轻易沾血...如果只学所谓精华,抛弃所谓迷信的糟粕...

baba 赌鬼清醒后为什么还会痛苦呢?不应该庆幸吗?
答:内华达罪恶之城下着雨,赌鬼们的未成年孩子,集体对着血旗做大礼拜,雨越下越大,血旗在赞歌中开始流血,慢慢的遍地污血,孩子们汲取血之能量后,面目狰狞,露出了能吃人的獠牙,弱者散发出来的恐惧,吸引着孩子们一哄而上......

古时信仰组织咋对待孩子?
答:孩子稍能自理后就要送入教会,每天背诵其并不理解的典籍,能坚持下来的棱角磨平,锻炼思想的服从性,组织集体训练,让肉体对命令形成本能反应。灵与肉这两性命双修切断其独立思考能力。此后进行献祭,赤裸着身体在献祭场决斗,持火种绕祭台奔跑...

那以前古人咋学汉字的啊 是先生一个个教还是有啥类似拼音的方式啊姑
答:那时是高级VIP教学,席地而坐同学们先互吹再互杠,杠不过回去查资料找证据明天上课继续杠,思维逻辑表达能力得到充分开发,到工业革命后教育界流行分科教学,数理化文史政经音乐体育绘画,分成一门门科目,速成

师父师父我落地新疆啦,有啥推荐吗?
答:早晨打车让司机带你去本地人吃饭的馆子,烤包子、缸子肉、抓饭都可入门,维语流利饭后去老城茶馆,找老阿訇们席地而坐边喝茶边听他们讲年轻时和古丽的爱情,来几口莫合烟,就到了晚饭时间,如果够帅,此时应有老大爷要把你带回去见自己孙女,晚饭就有着落了...

师父能说说最近关于jw不准线上上课的事儿吗?小小傻娃是不是暑假可以歇了?

答:不是总嚷嚷不公总叽歪躺平嘛,这回全都断腿,清静了吧......有钱的三四个家长租别墅请名师课后登门,豪宅封闭式一对一辅导不走漏风声,新马泰租个教室搬运名师过去与孩子一起过个寒暑假......根子在中考高考,考试不改革,捏死课外班也没用。

人之患在于好为人师。这句话在世俗中通常被理解为人之患在于为人师,而忽略了好为人师解读。很多高考成功者的梦想是回到高校当教授,这种心理大部分源于与同龄人与同阶层人竞争的无力感,恐惧竞争,但从教育批评使唤低阶层低龄人也就是校园学生们中却找到了权威感找到了被尊重的感觉,憧憬宁静祥和的校园成为远离纷争的避风塘。古人写人之患在于好为人师是给知识分子看的,是给老师看的,很多职业或多或少都是与社会实际脱节的,老师职业的特殊之处,在于老师有一帮奉自己为权威的学生们,在课堂上老师就是王,看到课堂上小盆友那迷惑不解的表情因自己的三言两语转化成恍然大悟的欣喜,老师是有成就感的,在社会上起码当个实职正处才能享受这种快感,不过万一下属听训时醍醐灌顶的表情不到位或过于夸张,领导也挺觉无趣的,哪有学生们那种真情实意,笑。认清此种心理,老师才能不沉溺于此,傲气才会收敛成为傲骨,为人处世会变得平和圆润,外圆内方,不自觉中师生能平等的交流,促进学术上的有效沟通。现代一些导师在校园里把研究生当廉价劳力使唤,在社会上又抱怨俗人太多,自己因清高而与社会格格不入,而社会人士通常离着很远就能闻到各路博导自带的酸气傲气属性,好像天生高人一等,你不尊重我就是不尊重知识不尊重科学。对内极度需要被尊重,恰恰反映了对外交往的无能,殊不知对内越轻慢尊敬自己的人,对外就越无法融入,这个道理几千年前就被阐释过了。先贤讲课不过席地而坐,而学生们却能一辈子誓死追随,学生始为学术而来,终为品行所动。

baba,在室外架设天线为什么会被当特务举报?
答:观念里已经无法容纳多样性,对于自己看不懂的人,第一反应是毁了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