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老顽童是个妙人,有的人不喜其人,认为其无真修,其实这种评价的出发点不论是对还是错,都反映出评价者只局限于一时一地的思考。如果你只认为你的生命不超过百年,死后灰飞烟灭再无来世,那说明是不信来世之人,南小朋友的言论对与错一般不屑于评价。 所以对南小朋友真心赞美或者真心诋毁的,大多是比较热衷于传统文化的人,更多的是下手去实修过的人,拜了师傅后才发现,原来南小朋友的一些观点对指导实修有限。 如果能把思维打开一点,以十辈子为一个计量单位来看,南小朋友所说之语乃金玉良言。所以无论南顽童说的是对的还是错的,单从时间跨度来衡量,能有资格与其坐而论道的人就很少,大都局限于一生一世来看待其言论.唉呀按照南老那么修炼法是要出事的,不对啦应该这么炼 等等 耳畔充斥着这样对南顽童的评价.... 民国时期炼外丹那位,所住之处络绎不绝的人登门拜访,询问玄关一窍在哪里,他说:“我不拿指窍送人情,告诉你的话那是让你速死,人都没做好,心都没放正,名利酒色的,还做什么神仙,修到最后也成不了。” 佛门修行人圆寂后会被装在容器里过几年后看是臭的还是香的,从中判断修行高低和以后的去向。南小朋友最怕麻烦,来去自由也不想让你推测其最后的去向,更不想肉身舍利让人膜拜,尘归尘土归土,来去都很洒脱。 扶桑南亚很多和尚死前几年开始拼命锻炼身体减肥,临死前喝盐水,让自己身体脱水,死后不坏,金身供世人瞻仰,名与利啊。 有些言论只是个引子,为你推开了一扇门,是真是假,你要是真感兴趣,就自己走进去看,以百年的时间来看,那言论是无稽之谈,等到你成神成佛之时,那就是你的启蒙老师。 拿金庸来说,人家提前声明写的是小说不是正史,要不是金庸,如今有几个中国人能知道中国还有道教还有佛教,那小说里有义结金兰的友情和道义,有因果报应的善念,70后80后那一代人对佛道的兴趣和敬畏大都是通过金庸的著作和影视剧,在那时的社会环境下,如果父母天天拿一本道德经对孩子念,告诉孩子这经是你的根啊,是精髓啊,是文化传承啊,估计早就被孩子厌弃了,没准还起了抵触心理,传统文化会继续断层。邓大人在见金庸时,亲自给金庸点了一支烟,而有些修行人得了些真传就开始对文人起了轻慢心,失了恭敬心,不应该呀。